|
小時候罹患癌症的患者在成年後的健康狀況仍會受到影響 |
|
情緒、身體狀況或失能等問題都會持續影響患者往後的生活
|
Sept. 23, 2003 - 有些人雖然在人生最有價值的童年經歷了嚴重的疾病後倖存下來,但未來仍有一條崎嶇的道路要走,因為這些患者在長大成人之後會比其他成人更容易有身體與情緒上的健康問題發生。
本週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的一項最新研究針對童年時期曾經罹患癌症,並在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就診治療後倖存的成年人,調查他們的長期健康狀況。
同時是田納西大學醫學院及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腫瘤科醫師的Melissa M. Hudson博士說,許多研究顯示,癌症本身及其治療會使那些童年時期罹患癌症的倖存者,在經過長期的時間之後仍容易導致失能、生病或早死。
癌症治療的本身就會影響兒童腦部的發展、心肺功能、荷爾蒙、發生第二次惡性瘤的可能,並留給他們長期的慢性疼痛。
這些曾經罹患癌症的兒童帶著焦慮與恐懼長大,就像創傷後壓力症一樣,會影響到他們的學業、職業與每天的生活能力。
《醫師必須協助患者轉診》
在這項最新的研究當中,Hudson博士調查曾在童年罹患癌症,並在接受治療後存活5年以上的成年患者,總共有9,535人參與這項研究,他們的年齡大約為27歲。
研究人員想瞭解是什麼因素讓這些存活下來的成年患者長期處於不利的健康狀態下,因此她們再將這些患者與另一組由患者的兄弟姊妹所組成的對照組作比較。
結果顯示,在這些倖存的患者當中,44%曾長期經歷因過去癌症治療所引起的生活困難,而可能增加成年患者長期副作用的風險包括:女性、低教育水準,以及家庭收入低。
一般說來,倖存下來的成年患者都表示在他們身上還有更多副作用發生,如下所述: * 11%的患者察覺到他們的一般健康狀況較差或尚可,而他們的兄弟姊妹只有5%有這種感覺。 * 17%的患者有心理健康的問題,而他們的兄弟姊妹只有10%有心理健康的問題。 * 12%的患者有功能上的缺陷,也就是說他們每天的基本活動都都需要旁人協助才能完成,例如個人清潔、家庭雜務、家庭以外必須從事的工作或職業,他們的兄弟姊妹只有2% ~ 3 % 需要別人的協助。 * 13%的患者活動受到限制,而活動受到限制的兄弟姊妹只有6%。 * 10%的患者有慢性疼痛。 * 13%的患者有慢性焦慮症狀。 相關醫師應注意上述的所有重點,才能將患者轉介到可以提供協助的人。
在童年曾經罹患癌症並存活下來的成年患者中,絕大部份都認為他們的整體健康狀況良好,卻經常發生慢性的健康問題,醫師應對這些患者所可能產生與癌症相關的健康風險有更好的評估能力。
|
|
最後修改日期: 2003/9/30 上午 09:50:00
|
相關醫療新聞:
.中西醫治癌有效嗎?
.全年無休的傳染高手
.C型肝炎藥物副作用補充鋅可望改善
.機器人手術用於癌症治療的新趨勢
.成醫正子造影統計:1.2%癌患有第二種癌症
》更多相關醫療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