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28, 2007 -- 有牙齦疾病的人,採取積極療法不但有益於牙齦,也有益於血管健康。
這是根據針對120名罹患嚴重牙齦疾病(也稱牙周病)患者所進行之研究而得的結論;牙周病是牙齦痿縮,會造成牙齦抓附牙齒的能力變弱,而讓牙齒鬆動、甚至脫落。
其他的研究已顯示,口腔衛生不佳和心臟病病風險之間的關聯性,可能是因為牙齦疾病造成的細菌或發炎所造成,因此,擁有健康的牙齒和牙齦,對心臟健康也是好的。
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中發表的該研究,是來自於康乃迪克大學Maurizio Tonetti博士暨倫敦的研究同仁所共同執行。
【關於研究】
研究對象平均為47歲,體重超重,但還不到肥胖的地步,大部份是白人男性,將近三分之一的人是癮君子,而有30%的人曾經抽過菸。
首先,受測患者提供血液檢體並送檢驗,以觀察其臂肱動脈內壁(內皮組織)的擴張程度為何?
健康的內皮組織代表較佳的血管內皮組織擴張度,亦即血流狀況較佳;研究人員提到,內皮組織功能不良可能是心臟病的早期徵兆。
接下來,受測患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接受標準的牙齦疾病治療,牙醫師清除牙結石並潔牙;另一組接受較積極的治療,先注射麻醉藥,好讓牙醫師清除牙齦線下的牙結石,且必要時會拔掉爛牙。
最後,受測患者提供更多的血液檢體,並於治療後六個月週期性地重覆進行內皮組織功能檢驗。
【研究結果】
牙齦疾病治療後一天,相較於接受標準治療的人,積極治療組中的受測患者,其血液中發炎化學物質的值較高,且內皮組織功能亦較差;不過,兩個月後,相較於標準治療組,積極治療組的內皮組織功能反而變得較佳,那樣的優勢在為期六個月的研究尾聲仍看得到。
研究人員表示,牙齦疾病若接受積極治療,可能會暫時性地剌激發炎,並抑制內皮組織的功能,但長期而言似乎對內皮組織是有益無害的;他們指出,治療後六個月,口腔健康的益處帶來了內皮組織功能的改善。
然而,並不清楚是否研究發現亦適用於較不嚴重的牙齦疾病,或是其他的心臟健康風險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