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21, 2007 -- 一項新研究顯示,對於低風險的病患來說,「使心臟持續跳動」繞道手術可能並不會勝過傳統繞道手術。
在傳統繞道手術中,醫師會使病患的心臟停止跳動,在手術過程中,需使用心肺機為病患作體外心肺循環;但是,在「使心臟持續跳動」繞道手術期間(又稱為脫離幫浦),醫師會在病人跳動的心臟上動手術,並未使用體外循環心肺機。
當提供血液到心臟肌肉的冠狀動脈阻塞時,就需要做心臟繞道手術。在心臟繞道手術期間,外科醫師從病患的胸部、腿部或是手臂中取出血管,並且將它轉接到心臟,繞過受阻塞的動脈。
過去研究顯示,傳統的繞道手術可能會增加精神衰退的機會,那些研究發現增加了對於使心臟持續跳動臟繞道手術的興趣。
兩種手術都是主要的手術,而某些特定的風險因素可能會排除某些病人進行使心臟持續跳動繞道手術。
【繞道手術研究】
這項新的研究來自於包括Diederik van Dijk醫學博士等在內的荷蘭醫生,Diederik van Dijk是荷蘭烏得勒大學醫學中心博士。
他們隨機分配281個低風險的繞道手術病人,接受使心臟持續跳動繞道手術或是傳統繞道手術,這些病人平均年齡是61歲;在手術前,那些病患參加了包括注意力、記憶力和手巧的精神技能測試。
手術後5年,病患中有260位再一次進行這些精神技能測試;在兩組病患中,有一半的人其精神技能測試得分下降了20%;但那些下降不一定是因繞道手術所致,醫師們指出,這可能只是因為年紀變老。
這項研究也顯示,在那兩組的病患有相似的百分比--使心臟持續跳動繞道手術組有30位病患(21%),接受傳統繞道手術組有25位病患(18%) –在後續5年追蹤研究期間,有心臟病發、中風、與心臟有關的死亡,或是進行更多的心臟手術。
研究人員表示,對於低風險病患而言,使用使心臟持續跳動繞道手術取代傳統繞道手術,手術後5年的認知或是心臟結果方面並沒有影響。
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醫學協會期刊》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