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動愈多,活愈久! |
|
July 11, 2006 -- 最新研究顯示,不需運動到汗流浹背,即使是最簡單的動作也能延長壽命;事實上,生活上會動到筋骨的活動,像是家事,都算在內。
聽起來不可思議?有這麼好嗎?這項論述來自美國國家老人學研究院的Todd Manini博士及其研究同仁所提出的研究報告。
Manini博士研究團隊於7月12日的《美國醫學協會期刊》中指出,單純的只是做任何動作所花費精力,對年長者而言都有影響壽命的效果。
他們的理論合理嗎?期刊中的一篇評論指出,或許是;Manini博士對長壽動作的研究發現是相當具有衝擊性的,且若由未來的研究文件所證明,則在運動活動量建議上會有重大的意涵。
【活動力強的長者】
Manini博士的研究團隊對匹茲堡和孟菲斯市302名70至82歲的健康老年人進行研究,研究開始時,這些老人家表示爬樓梯10階、步行400公尺、或做每天例行的雜務都沒問題。
研究員首先檢測每位老人家在一般狀況下,呼出的二氧化碳量有多少。
研究人員推論,活動量愈大,代表會產生的二氧化碳愈大量;試想一名短跑選手在比賽後氣喘吁吁地,相較於平常的呼吸狀態,甚至是觀看比賽的觀眾的呼吸都不一樣。
為了量測出二氧化碳的生產量,老人家們喝一杯水,「標記」著氫和氧;在接下來的四個小時內,研究員檢查患者的尿液和血液檢體,以決定二氧化碳的生產量,及總消耗能量。
老人家接受兩次二氧化碳檢測,間隔兩週。
【熱量燃燒和死亡率之關係】
研究員接著計算每位老人家每天所燃燒的熱量有多少?是在運動中或在消化過程中,是在做家事中,還是簡單的動一動?
老人家們也自行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況,並提出其活動狀況,是溫和的(像是步行)還是較強烈(像是慢跑)的運動?
之後,老人家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每年接兩通研究員打來的電話,平均為期六年。
研究員打電話的目的很簡單:看看這些老人家誰尚健在的;年復一年,大多數老人家在研究員打來時就會馬上接起來,但有55名老人家(約佔總體的18%),在追蹤期內往生。
【愈常動,活愈久】
相較於那些不常活動的老人家,經常活動的老人家死亡率低了將近70%;在研究開始時對自己評估的健康狀況、教育程度、吸菸習慣以及健康狀況等,對實驗結果的影響都不大。
研究顯示,在研究期間的死亡率,活動力最強組僅12%,活動力中等組則將近18%,而活動力最差組則高達25%。
許多研究將運動量和健康好轉之間作關聯,那也是為什麼美國疾管局(CDC)會建議至少一週中要有五天,每天至少從事30分鐘會讓心跳稍微加快的運動。
不過,這項特別的計畫有個轉折是研究員沒料想到的:活動力最旺盛的老人家們,並未給自己足夠的信心。
【不知不覺的運動到了】
整體而言,這些參與者就自評的體能活動等級相當近似,沒有人自稱活動量比別人多,普遍都很謙虛。
不過,客觀的資料卻有著不同的結果;換句話說,某些參與者在不知不覺的小動作中就消耗了熱量。
Manini及研究同仁表示,最重要的是,這累積下來所消耗的熱量,是來自消耗能量的例行性的每日活動,而不必然是刻意的去運動。
而由研究員所計算,每年額外燃燒掉的每287卡路里的熱量,會對參與者的死亡率大約降低30%。
【「引人注目」的研究發現】
研究員提到,該研究發現需要進一步的證實,部份是因為該研究規模不夠大。
期刊評論人Steven Blair和William Haskell博士同意這項看法;Blair於達拉斯的古博學院服務;Blair亦為史丹佛大學醫學院之員工;Blair和Haskell認為Manini的研究是「引人注目」的。
不過,超級容易的動作,像是從沙發起身去手動換電視頻道,真的會增長人的壽命?尚未到定論,仍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Blair和Haskell指出,最後,公衛專家應考量的是,如何將這些結果轉換成對普羅大眾的建議。
同時,生活中多增加活動機會,並不會有什麼損失,即使是那種運動教練嗤之以鼻的簡易動作,多做總比不做好。
|
|
最後修改日期: 2006/7/19 上午 09:16:00
|
相關醫療新聞:
.適當運動對B型肝炎患者身心皆有幫助
.久坐是威脅現代人健康的元凶
.研究顯示:打太極拳有益對抗心血管疾病
.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近半數不愛運動
.偷情容易引發心臟病
》更多相關醫療新聞...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