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因為何? |
|
研究人員發現橫跨身體和心靈的可能病因
|
Jan. 26, 2006 -- 根據於《剌絡針》發表的最新評論,心理和生理的混合因素,可能影響慢性疲勞症候群。
評論總結慢性疲勞症候群的醫學研究,那是嚴重的疲勞,嚴重到影響每天例行活動的功能,病情至少持續六個月,除了休息,而且不是因為其他的健康問題。
荷蘭Radboud大學Nijmegen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條列出生理和心理症狀,可能會讓某些人較容易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
Judith Prins博士研究團隊指出,身體和心靈似乎同時都包含在內;他們補充道,中樞神經系統細胞混合的小毛病可能是關鍵。
【可能的影響】
Prins博士研究團隊檢視先前對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科學研究報告,發現以下已經提出的報告是提高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因子:
* 神經質
* 內向
* 遺傳
* 童年缺少活動
*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
然而,他們未將矛頭全指向那些因素,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真正病因未明。
研究人員提到,嚴重的心理壓力可能會突然誘發症狀發作,遭逢重大變故、失去摯愛至親、失業,或其他讓人喘不過氣的事件,都發現會突然惡化病情。
身體上的壓力,像是嚴重的外傷、手術、懷孕或勞動,都有患者提出會突然造成慢性疲勞的發作;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因子尚未有系統地研究過。
【諮商方式】
這份報告同時包括對兩種不同慢性疲勞症候群治療法的研究: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和階梯運動療法(graded exercise therapy)。
認知行為療法強調對症狀做管理,並挑戰患者對其病況能否改善的信念;階梯運動療法則是鼓勵患者以漸進式的方法強化體能。
就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而言,愈來愈多的研究支持認知行為療法,而非階梯運動療法,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這兩種治療法並非適用於所有人。
研究人員強調,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慢性疲勞症候群,並未漏失以生理學的角度來觀察該病症。
研究人員指出,運用心理生物學「慢性疲勞症候群」模型,未排除神經生理學的部份;其中的挑戰在於發現中樞神經系統層級中,細胞的相互作用發生了什麼問題。
【研究人員的治療建議】
Prins研究團隊表示,慢性疲勞症候群仍有許多未知的部份。
同時,他們也表示,認知行為療法應改成切合於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而不是憂鬱症,而且復健師應拓展患者的視野,期望自己將能在未來成為健康的人。
他們進一步表示,沒有方向的人,永遠到不了目標,努力地復健,復健師可能剝奪掉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潛在的復原能力。
研究人員引用一項最新的研究指出,階梯運動療法的成功,和患者對症狀注意力的減少較有關,而和運動強度的增加較無關。
最好是把重點放在你所能做的,而非你所不能做的,這是成功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共識。
|
|
最後修改日期: 2006/2/22 上午 09:19:00
|
相關醫療新聞:
.治療、運動對慢性疲勞症候群有幫助
.胃中病毒誘發慢性疲勞症候群
.心理壓力可能會損害皮膚
.慢性疲勞症候群與荷爾蒙有關
.總是很累?加速!
》更多相關醫療新聞...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