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長者的睡眠治療 |
|
研究顯示,失眠行為療法對長者有效。
|
Dec. 21, 2005 -- 最新研究顯示,以行為療法治療失眠,對長者有效。
研究員Michael Irwin醫師表示,23項先前提出研究報告的綜合評論,挑戰對慢性睡眠障礙的行為療法對長者無效的說法。
Irwin醫師補充道,行為療法提供較藥物更具優勢的強項,因為行為療法可長期進行;雖然新一代的安眠藥物也往長期的方向進行,但他表示,長者服用安眠藥的長期安全性及藥效尚未被完全研究;Irwin醫師是UCLA神經精神病學機構的教授。
他向WebMD表示,有著那麼一股推力,部份是由製藥業所施力,以讓藥品進行失眠的長期管理,不過藥效的佐證資料則是相當有限。
【常見的睡眠障礙】
慢性失眠在長者中是常見的,美國神經醫學會的失眠定義為:每週至少三夜難以入眠或易醒;此外,睡眠不足造成白天失常的後遺症,像是疲倦和難以專心;研究人員指出,長者這個年齡層的人有四分之一罹患慢性睡眠障礙,難以入眠、經常驚醒,則是常見的抱怨。
和睡眠不足相關的健康問題,同時也是長者需特別關注的;長者失眠已經和因心臟病和其他病因風險造成的死亡有關;而跌傷的潛在性傷害風險則是在睡眠不足的長者身上較高。
睡眠障礙的行為介入療法,包括下例治療方法:
* 以放鬆為基礎。
* 行為改變,像是安排睡眠行程,以及睡眠限制治療,以限制睡眠的時數,以增進睡眠品質。
* 認知行為療法,檢驗生活型態習慣,如運動和飲酒狀況。
Irwin醫師所檢視的研究包括超過500名(包括55歲上下的成人)罹患失眠的人,接受一種或更多這些治療方法;所有的治療方法被視為在睡眠抱怨中的多樣性是有效的,包括入眠困難、夜中多次驚醒,以及睡眠品質不良。
研究發現將發表於2006年元月號《健康心理學》期刊。
【多見未充份治療】
少有研究將行為療法和藥物療法拿來作比較,然而,Irwin醫師表示,行為療法進步的幅度和較新安眠藥物的研究是相似的。
相較於老一代的安眠藥,新一代的安眠藥物,像是Ambien,Sonata和Lunesta被認為是較安全的,而且副作用較少;當其他藥物大多是被核准僅能短期服用,它們則愈來愈多被應用在有著慢性失眠的患者身上。
Irwin醫師表示,關於這些新型藥品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度,仍有許多待解的問題;不過睡眠專家David Neubauer醫師表示,新型安眠藥濫用和成癮的風險則似乎很小。
Neubauer醫師向WebMD表示,由於有許多的原因造成長者的失眠,亦即代表著有許多方法可運用來進行治療。
他表示,睡眠障礙並不完全和老化的過程有關,但卻較常在長者身上發生;長者罹患憂鬱和慢性疾病的風險較高,進而破壞了睡眠;他們服藥的可能性也較高,如此也會干擾睡眠。
他指出,管理慢性疼痛或其他疾病,最後的目的不外是回復正常睡眠。
不過,像是年輕人、許多有睡眠障礙的長者將需要長期的治療,可能包括行為治療或是行為治療加上安眠藥的組合。
他補充道,失眠未被妥善治療的狀況特別在長者間發生;診斷出長者的失眠並加以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那攸關生活品質的大事。
|
|
最後修改日期: 2005/12/30 上午 09:54:00
|
相關醫療新聞:
.拒絕數羊擺脫失眠之道
.情緒會影響關節痛
.練太極強化免疫系統
.失眠惡化焦慮症
.眩暈的起因老少相同
》更多相關醫療新聞...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