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11, 2005 - 有些人比較會控制恐懼的心情,現在,研究顯示一個可能的原因。
並不是因為神經很強韌,而是因為大腦特定區域的密度;那個區域稱為腹內側前額葉皮層,它在最近的恐懼試驗中非常熱門。
當有些人開始呈現恐懼,而其他人仍保持鎮靜時,他們的秘密就是大腦底層的腹內側前額葉皮層區比較厚;這篇研究刊載在線上版的國家科學院公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中。
結果可能與焦慮有關
Mohammed Milad博士在新聞稿中聲明,他們一直懷疑為什麼有些人會在外傷後變成像是創傷後壓力失調等焦慮失調問題,而有些人則不會;他們認為這篇研究提供了一些可能的答案;Milad博士是波士頓麻州綜合醫院精神科的研究員。
產生後摧毀恐懼
Milad博士的研究針對14位健康的年輕人。
他們坐在電腦螢幕前,在他們慣用的那一隻手上,第二與第三根手指戴上電極;他們會在螢幕上看見有藍光與紅光的會議室,同時,透過電極產生「非常惱人但不痛的」電子震動。
連續五次這種情形,然後在沒有震動的狀況下影像連續放映10次;研究人員的目標是,藉由影像與震動來建立恐懼,然後再打破這個模式讓恐懼消失。
戰勝恐懼
參與者在隔天又回來;這次沒有震動,而是在他們看跟前一天一樣的影像時,戴上皮膚監視器;監測皮膚是一種間接的測量方法,可以了解參與者對於影像的反應,以及對於實驗前段後續電子震動的反應。
研究人員們使用腦部掃描來測量腹內側前額葉皮層的密度,也就是與恐懼消除相關的腦部區域。
研究結果顯示,腦部區域較密的人比較不會受到影像的干擾,皮膚對影像的反應也比較小;研究人員們指出,每個腦部的密度都不同,變化的程度可以用來說明焦慮失調的風險(恢復力)因子。
他們指出,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來試驗,大腦密度是否可以預測焦慮失調對於行為治療的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