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16, 2005 -- 根據最新研究指出,胃幽門螺旋桿菌和心律不整有密切關聯;胃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常見的病菌感染,大部份的胃潰瘍病例中可見其蹤跡,現在則提出它可能有害於心臟。
心律不整,也就是心房纖維性顫動,導致心臟無法有效運作;根據美國心臟學會的資料,大多數患有心律不整的人,只有不適的症狀,但並不足以致命;然而,它卻可能造成心臟腔內血液的滯流,增加血液凝塊的機率,而造成中風;如果心律不整持續下去,就有可能導致心臟衰竭。
研究人員在該實驗中發現,相較於一般的人,患有心房纖維性顫動的人,胃幽門螺旋桿菌檢驗呈現陽性的機率高出20倍,這種菌種會造成胃潰瘍。
研究人員表示該實驗是首開先例,提出心房纖維性顫動和胃幽門螺旋桿菌有關。
胃幽門螺旋桿菌和心房纖維性顫動有關
義大利研究團隊指出,研究的發想是因為發現許多接受心臟治療的患者,同時也患有胃疾。
他們對59位患有持續性心房纖維性顫動的患者進行檢驗,檢驗的項目為胃幽門螺旋桿菌以及C反應蛋白(發炎指標和心臟病和其他疾病有關);研究人員將實驗結果比對另外45名自願參與實驗的健康人士。
實驗報告於《心臟》期刊中發表,結果顯示出相較於健康的人,罹患心房纖維性顫動的人,胃有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機率將近高出20倍;此外,罹患心房纖維性顫動的人,其C反應蛋白的值大約比健康人士高出五倍。
儘管仍需更多的實驗來進一步確認,胃幽門螺旋桿菌和心房纖維性顫動之間的關聯性,但研究人員表示該實驗結果已提出,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慢性感染可能會讓人更易於心律不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