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20, 2004 -- 人不可能一直擺撲克臉,所有的動物(包括人類)受到威脅時,本能就會畏縮;現在,有新的資訊告訴我們,畏縮時到底是怎麼了。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員Dylan Cooke和Michael Graziano發現,畏縮似乎是腦中的一個「熱點」。
在猴子測試中,Cooke和Graziano定出腦中一塊區域,他們稱之為「多感區」(polysensory zone),這似乎和畏縮有關;這個區塊會對各種不同刺激(視覺、聽覺、觸覺)產生反應,而且可能和遇到威脅時身體反應有關。
他們讓猴子服用可以增加或減少「多感區」的大腦活動的藥物,然後用一陣微風直接吹猴子的臉,測試猴子有什麼反應;結果發現,增加腦細胞活動的藥會造成很誇張的畏縮,降低腦細胞活動的藥會減少猴子的反應。
畏縮分成兩個階段,首先,對刺激物(一陣風)有驚嚇反應,接著有較長時間的防禦反應用來抵抗威脅。
當猴子畏縮時,他們瞇眼、眨眼、抬起上唇、壓平耳朵、轉過頭,還會移動手、臂、肩呈現防禦姿勢(聽起來很熟悉?),而降低熱點區腦細胞活動的藥,只會影響畏縮的第二部分,也就是較長的階段(肌肉移動),這是用來避免威脅。
這項研究顯示「多感區」(大腦對個各種刺激產生反應的區域)改變肌肉對感官刺激做出反應;他們的結論是腦中的這塊區域可以解釋我們的身體如何保護自己。
研究人員在神經元期刊(Neuron)中發表,「多感區」可能專門對突然靠近的物體做出反應,或者可能有其他在實驗中沒有測到的感官和運動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