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中風:手術比血管修復術安全? |
|
研究顯示,頸動脈手術的長期效果較好。
|
Aug. 28, 2009 -- 最新研究顯示,在預防中風方面,手術比氣球擴張術更安全和更有效。 這兩個最新發表的調查更加證明,用氣球擴張術來清除頸動脈的阻塞效果較差,頸動脈供應富含氧氣的血液到腦部。 研究結果可能對臨床上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美國,現在用氣球擴張術來打開阻塞或是狹窄頸動脈的人數,比用手術的人數多很多。 這兩個做法都有中風的風險,但是還不清楚哪一種方法比較安全或是有效。 中風研究人員Peter M. Rothwell博士向WebMD表示,把所有研究湊在一起後發現,用血管修復術的中風風險顯然較高。他表示,這兩個(新)研究也顯示,用血管修復術的長期成果也比較差,因此,血管修復術遭受雙重打擊。 【血管修復術被認為比較安全】 因為脂肪斑的堆積造成頸動脈狹礙,是中風的主要風險因素。 脂肪斑可以用手術去除,或是從鼠蹊動脈插入狹窄的導管,經由導管將小氣球往上穿過頸部,把變窄的動脈撐開。最近血管修復術幾乎都是用網狀支架來打開動脈。 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中風中心主任Larry B. Goldstein醫師表示,美國在最近幾年已將放支架的氣球擴張術成為選項之一,主要是因為大家認為它比手術安全。 Goldstein醫師向WebMD表示,現在已經很清楚事實並非如此。 這兩篇由同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所做的最新研究,是針對用手術或血管修復術治療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所做最長期的後續追蹤。 主導調查員Martin M. Brown醫師向WebMD表示,研究人員追蹤了251位接受手術,和253接受血管修復術的患者,長達11年。 八年後,做血管修復術的患者中風人數較動手術的患者稍微多一些(11.3%比8.6%),但這種差異不具有統計上的意義。 做血管修復術的患者在前30天內輕微中風的比例,也比動手術的患者多(8比1);手術組的腦神經麻痺案例較多(22比0);有暫時性神經損傷、血腫,需要動手術或在醫院待更長時間的人數也較多(17比3)。 在第二篇研究中,研究人員用超音波掃描,尋找手術後的213名患者和200位做血管修復術的患者其堆積在頸動脈的斑塊情形。 5年後,做血管修復術的患者動脈嚴重阻塞的人數比動手術的患者多三倍(31%比10%)。他表示,裝血管支架的患者血塊復發風險比只做血管修復術的患者低。 主導調查員Martin M. Brown醫師向WebMD表示,這個試驗讓大家知道外科手術是最好的選擇,但重要的是,要知道這種區別並不大,沒有做或不想動手術的患者仍然可能有很好的效果。 【手術、血管修復術或是不治療】 Goldstein醫師表示,由於招募參與試驗時還沒有習慣用支架血管修復術,因此,結果並不是與現在有做這種手術的患者完全相關。 他表示,其中一個批評是那時候使用的程序有些過時,但這是任何一個長期介入研究所會面臨的問題,技術往往比科學的動作快。 他表示,另一個緊迫的問題是,在美國,清除頸動脈是否做了太多程序。 Goldstein醫師表示,有頸動脈疾病相關症狀的患者治療是有好處的;但沒有症狀的患者則非如此。 他表示,如果你有高度頸動脈窄化症狀,超過兩年沒有加以理會的話,中風的風險可能高達26%;無疾病症狀的人中風風險是1%至2%。 他向WebMD表示,在美國,大多數都是沒有頸動脈疾病症狀的患者在做血管修復術加上支架置入術。 他表示,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有無症狀的患者,誰應該對他們的頸動脈做這種手術,因為造成損害的風險不小。
|
|
最後修改日期: 2009/12/8 上午 11:24:00
|
相關醫療新聞:
.致命的隱形殺手腦中風
.又見PPA藥物問題!一婦女產後疑吃PPA減肥藥導致中風
.含PPA成分感冒藥明年七月起將全面禁用
.SPA沖過頭 小心頭暈腦引發中風
.寒流來襲 有心血管疾病促發症狀速就醫
》更多相關醫療新聞...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