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的流行病學
說起「痛風」,在早年被民眾視為是「富貴病」,主要是因為它最容易出現在常吃大魚大肉的貴族或有錢人身上,也就是說對一般的平民百姓而言,根本是一種終身不可能罹患的疾病,就台灣地區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很少有痛風的病例發生。
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地區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經濟大幅起飛,民眾的生活水準自然改善不少,優裕的生活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與毫無節制,使得昔日被稱「富貴病」、「帝王病」的痛風,有不斷增加、逐漸普遍化的趨勢。
目前痛風在台灣地區已經不再是什麼稀奇的疾病,不但人數越來越多,發病年齡也越來越下降,據資料顯示最年輕的患者只有九歲,值得警惕;也因此現在痛風已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搖身一變為應酬族、酒仙、肥胖人士常見的健康問題。
那麼痛風的人口到底有多少呢?民國七十二年間,台北和平醫院曾和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的痛風中心合作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痛風的盛行率為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十七,依此推定我國罹患痛風者大約十萬左右;民國八十四年針對原住民部落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痛風盛行率高達百分之十五,兩者差異之大,據推測這和住民愛喝酒與種族有關。
到了民國八十九年五月間,行政院衛生署發佈我國的高尿酸血症盛行率調查報告,證實罹患高尿酸血症高達二七○萬人;如果依照日本「高尿酸血症患者大約十分之一會罹患痛風」的標準來估計,國內的痛風人口高達二十七萬之多,與民國七十二年所做的調查結果十萬名相比,增加到將近三倍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