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點止血法:
止血點止血法是將流經傷口處的主要動脈暫時壓住(向骨頭方向壓),以減少傷口的流血量,同時在傷口處,仍須與直接加壓法併用止血。下表為各出血部位之壓迫點及共壓法:
出血部位 |
動脈名稱 |
位置及方法 |
頭及頸 |
頸動脈 |
在喉頭下方用第二,三,四指向後,對頸椎方向壓 |
顏面 |
顏面動脈 |
在下額耳前三公分凹入處,用姆指、二、三指對下額骨方向壓 |
顳部 向壓 |
顳動脈 |
在耳孔前二,五公分處,用姆指或二、三指向顱骨方 |
肩及臂部上肢 |
鎖骨下動脈 |
鎖骨內端後頭用姆指向下壓於第一根肋骨上 |
臂及手部 |
肱動脈 |
在上部內側中央用第二、三、四、五指向外側壓在肱骨幹上 |
下肢 |
股動脈 |
於腹股溝中央,用手掌向後髖骨壓之 |
止血帶止血法:
當四肢動脈受傷大量出血,而用直接加壓法及止血點止血法都不能止血,而且出血將危及生命時,才可使用止血帶止血,因為止血帶使用時稍有疏失,容易造成肢體的殘廢,所以使用時必須有急救員或醫師在旁照顧。
1. 止血帶的寬度要有5公分以上,可用三角巾、領帶等代替。
2. 止血帶要放在傷口上方(近心端)約十公分左右的地方,如傷口在關節或靠近關節,則應放在關節的上方(近心端)。
3. 使用止血帶的部位要露在衣物外面,並標明使用止血帶的日期、時間。
4. 即刻送醫,並密切注意傷者情況,每隔15∼20分鐘,緩慢鬆開15秒左右,以免使傷肢缺氧壞死,造成殘廢。
5. 止血帶放在傷口上方10公分處,緊繞傷肢兩圈後打半結。
6. 將止血棒(短木棒或其他不易折斷的棒狀物品-如原子筆、筷子等)放在半結的上方,並在止血棒上打全結
7. 扭轉止血棒至不再流血為止,但不可過緊,以免傷及神經。若肢端發疳或麻木感表示過緊。
8. 以止血帶的兩端或其它布條固定止血棒。
9. 在止血帶的上方作明顯的標示,寫上使用止血帶的日期、時間。
抬高傷肢法:
除非有骨折的現象,可讓傷肢平躺後,將上肢或下肢抬高,以高於心臟高度為宜。這是利用地心引力,將患者的血壓降低,以減少出血量。若遇動脈出血,滲血過多時,原有的敷料不必移開,紗布、敷料、繃帶等可一層層往上加,以免影響血液凝結,但傷口有玻璃或尖銳物存在時,不可用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