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溝通為首要:
救護人員到達意外現場時,首先評估現場環境是否安全,然後做好自我保護措施,帶上口罩、手套及護目鏡。由患者腳端靠近,大聲請患者不要動,接著表明自己的身分,同時評估患者意識。若欲將患者翻身,須將所實施的每個步驟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有良好的溝通,除了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與信任感及緩和患者緊張情緒之外,對於清醒的患者,更能適度配合救護人員施行每個救護步驟。有良好的雙向互動將使急救過程更加順暢,救護工作更為完善。
二、思考及計劃每個步驟:
救護人員除了得自我充實,對五大固定術若指掌靈活運用外,救護人員和救護人員之間(即主手與副手之間)也應保持良好的溝通默契,在翻動患者之前,事先將每個步驟討論完善,避免耽誤到救護之黃金時間,造成患者不可挽救之傷害。
三、器材的準備:
救護時為了避免浪費過多的時間,救護人員到達意外現場須將救護器材放置患者周圍,救護人員易拿取的地方。例一、救護人員將患者翻正以後,一位救護人員施行頭部固定,另一位救護人員則可就近拿取預先放置的頸圈使用。例二、救護人員為患者做完初評到二評的脊椎檢查結束時,即可涮守拉放置於患者附近的長背板來使用。如此不但可節省臨時準備器材的時間,又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四、穩定到不穩定:
救護人員出道意外現場,患者的情況大都呈現不穩定狀態。若救護人員亦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下救人,容易造成患者的二次傷害,而救護人員本身也會受傷。所以,救護人員在碰觸患者之前必須先穩定自己的姿勢後才可碰觸不穩定之患者。
五、保持患者頭頸部的穩定:
當救護人員在對患者施行救護技術時,必須善加利用五大固定術。無論翻身或移動患者都要保持患者頭頸部的穩定,使患者的頭、頸及軀幹(即脊椎)呈同一直線,同一水平來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