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急救專題 > 急救原理探討 > 閃電傷
|
 |
閃電傷
閃電的產生是因大規模的上升氣流造成大氣層中的電子流相互排擠產生能量,再經由空氣傳導形成閃電,閃電以每秒約140公里速度前進,其具有高電壓(約3,000∼30,000,000伏特)、高直流電流量(約2,000∼200,000安培)的特色,且其溫度可高達攝氏16700度,故可迅速加熱周圍空氣,使其以超音速驟然膨脹而振動,因此產生隆隆雷聲,大規模上升氣流的產生常見於由低氣壓或颱風來襲時發展成上升氣流,或春冬之際,冷鋒過境,冷空氣將上層的暖空氣往上推動引起強勁的上升氣流,另外炎炎夏日在內陸、盆地及山岳地帶,由於地面受強烈的日照,使附近的潮濕空氣暖化,亦常引起強勁的上升氣流。
閃電對人體的傷害機轉為:
1. 直接電擊(direct strike):在極短時間內(約0.1∼100
msec)以極大的電流直接打擊到人體,常使心臟停止跳動,雖然發生機率極小,但死亡率最高。
2. 閃光側傳導(side flash):被閃電打到的標地物所散發出來的熱量,經由空氣傳導而傷害到周遭的人與物。
3. 地面電流(Ground current):當閃電打到地面上,地面吸收閃電的能量而成為地面電流,當人站在上面,地面電流會傳到其腳部,造成電傷害。
4. 燒燙傷(Thermal burns):閃電的電能將皮膚上的汗水蒸發成熱能或將其上的衣服燃燒,或將身上的金屬物熔化造成皮膚的燒燙傷,此即所謂的雷擊紋。
5. 鈍傷害(Blunt trauma):被閃電激化的熱空氣,迅速向周遭的冷空氣移動產生氣爆的作用,以耳膜破裂最常見。
被閃電擊中的病人身上不會帶有電流,所以急救者可以很放心地去處理病人,但若電擊發生在空曠地方,則應儘速將病患移至可掩蔽處以避免第二次電擊的可能,若病人無呼吸、無脈搏應優先急救並積極給予心肺復甦術,常有很高的救活率,民眾出外要特別留意閃電雷雨,遇有雷雨時,民眾最好要保持身體衣物的乾燥,在空曠地區時,民眾應立即保持低姿勢,並避免待在樹下或涼亭等最高點以免遭電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