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你的藍色憂鬱?! >> 探討憂鬱症 |
|
憂鬱是反應自己內心的情感狀態,若您時常快樂不起來,那可就要小心自己是否已得到憂鬱症。
憂鬱症在臨床上可分為重鬱病,輕鬱病,低落性情感障礙症,月經前心情低落症,產後憂鬱症及再發性短期憂鬱症等。
其主要症狀為持續一段時間的心情低落或興致喪失,而次要症狀則具多樣性,如緘默、疲累、無法專心、食慾減少或增加、失眠或嗜睡、精神遲滯或激動、不合宜的罪惡感或自殺意念等。這些症狀在觀察上不見得很明顯,因此可從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三方面之角度來審視探討。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是否有憂鬱症家族性遺傳史或其他身體疾患,如內分泌的調失調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憂鬱是因為對期待的事因為落空或失去了喜愛的人、事、物而產生了失落感。心理上將此種挫敗結果壓抑下來而轉化成自我的封閉、退化或自貶;另外從認知思考模式來看,不同的想法會造成不同的結果。對於同樣的一件事,往負面方向的想法,就容易導致負面的情緒。
因此,改變自己的想法而朝正面的方向想,就能降低對自己的衝擊,甚至轉化成動力。例如,將逆境視為鍛鍊自己體質的機會;或把合理的要求當訓練,不合理的要求當磨練。亦如俗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其實,轉個角度想想,可能事情就不會如先前所想像的那樣差得難以接受。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否有完整的支持系統可以得到支持、安慰或宣洩?還是反而充滿著威脅、批判或壓力,而讓自己愈陷愈深?
憂鬱症是一種多原因的情感性精神疾病,唯有多瞭解其本質原因,才能正確診斷並對症下藥,迎向快樂的人生。
|
秀傳紀念醫院精神科王文隆醫師
2002.12.27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