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民健康局的追蹤調查,15歲以上國人發生心臟病的原因有3成是因過重及肥胖所導致,做好控制體重,將身體質量指數(BMI)下降至正常範圍,可減少心臟病風險,不過,調查發現,過重及肥胖的心臟病患有4成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尤以男性較為明顯,且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的比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 針對「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盛行率調查」6,600名15歲以上個案的追蹤發現,體重過重及肥胖(BMI≧24)但無心臟病的民眾,每1千人會有68.4人發生心臟病,但如果他們能夠減重,將BMI降低至正常範圍,將可減少23.3%的人發生心臟病。 不過,依據98年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20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2.7%,其中20-64歲過重及肥胖者中,只有近3成執行減重,近半數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尤以男性較為明顯,而20~64歲有過重及肥胖情形的心臟病民眾,採取控制體重者也只有6成多。 據統計,全球每年因癌症、糖尿病、心臟病、中風和肺病等慢性病死亡的人數約3600萬人,這些非傳染性疾病的頭號殺手為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約佔5成,今年的世界心臟日將以家為出發點,落實健康生活型態,透過改善家庭成員間的健康行為,預防和控制心臟疾病和中風。 資料來源:http://www.24drs.com/Daily/article.asp?x_no=7738&pag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