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一名50歲男性,下背痛症狀長達5年,嚴重到導致走路出現跛行,影響正常生活,原以為是脊椎神經壓迫,多年都以藥物治療,但疼痛現象不見好轉,經轉介衛生署彰化醫院免疫風濕科檢查,才發現是僵直性脊椎炎,使用調節免疫功能藥物3個月後,多年的下背痛明顯改善。 彰化醫院免疫風濕科高堅凱主任表示,患者5年前即出現下背痛,疼痛反覆,由一開始的腰痛,轉移到腰側肌肉及臀部,走路也出現跛行,晚上睡覺時和早上起床後背部最痛,多年來以脊柱狹窄、椎間盤退化疾病吃藥治療,但症狀不見改善;經安排檢查,X光片發現有薦腸骨關節炎及脊椎骨方正化,抽血檢驗確定有特殊遺傳體質,加上發炎指數上升,顯示為發炎性疾病,符合僵直性脊椎炎診斷。 高堅凱指出,僵直性脊椎炎大多影響40歲以下年輕人,會出現下背部的骨盆腔內薦腸骨關節及脊椎發炎,嚴重會造成脊椎僵直變形;症狀一開始會有腰酸背痛或者臀部痛,尤其以夜晚或清晨最嚴重,但因為是隱隱作痛,所以易被忽略,如果直到脊椎變形,或出現其他併發症,才到醫院來求醫,往往延誤了治療時機。 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疾病之一,男女的發生機率為5比1,其發病原因與遺傳體質和環境因素有關,典型症狀有慢性下背疼痛,特別在早晨起床時最明顯,而且合併有僵硬現象,下背疼痛會在運動後得到改善;部分患者會有下肢關節發炎、肌腱、韌帶與骨骼交接處發炎及關節外症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