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老婦臀部梨狀肌出現異常 引發坐骨神經痛 |
|
坐骨神經痛不一定是腰椎骨刺造成,一名82歲老婦人,因右側腿痛無法行走就醫,醫師告知腰椎有長骨刺、椎間盤突出的疾病,並給予止痛藥服用,但疼痛並未獲改善,原本考慮開刀,後來前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門診就醫,發現是梨狀肌症候群,給予針灸及藥物治療一週後,行走恢復正常。 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蔡曜鍵表示,這名患者在別間醫學中心做過電腦斷層掃描,被告知腰椎有長骨刺,並伴有椎間盤突出病症,但檢查時發覺患者腰部並不疼痛,也沒有在腰部有壓痛點的地方出現,反而是患者右側臀部感到疼痛,並牽扯到右側小腿外側及後側感到麻刺疼痛,導致病患無法行走。 經理學檢查發現,其臀部可在梨狀肌處觸摸到條索狀,詳細檢查判斷坐骨神經痛症狀不是腰椎骨刺或是椎間盤問題所造成,而是臀部的梨狀肌出現異常,在陽陵泉、委中、天應穴,用瀉法,留針15分鐘,起針後,病患不僅疼痛減輕許多,扶著床緣還可以站立,隔天再給予活血祛瘀舒筋的中藥治療,經過一星期針灸加中醫藥物治療,疼痛改善八、九成,已恢復正常行走,坐骨神經痛情況並未再發生。 蔡曜鍵指出,梨狀肌主要作用是使大腿外旋,患者常在下肢外展、外旋或由蹲位變為直立位時,使梨狀肌拉長或過遷造成損傷,髖關節外旋、內收、內旋、牽拉而損傷梨狀肌,梨狀肌損傷後,局部充血水腫或痙攣,反覆損傷導致梨狀肌肥厚,可直接壓迫坐骨神經而出現梨狀肌症候群。 中醫認為梨狀肌症候群屬痺證,也就是氣血不通暢,受阻滯引發的疼痛及活動不利,多數是由於勞累閃挫,臀腿扭傷而至經絡受損,氣滯血瘀,或風寒濕邪侵襲人體,留注經脈而營衛不和,氣血痺阻,不通則痛。有些患者疼痛以臀腿後側為主,沿膀胱經循行向下放射,有的則以臀腿外側為主,沿膽經循行向下放射,或是疼痛位於臀腿後外側,膀胱經及膽經循行向下放射。
|
國際厚生健康園區編輯群
編輯: 紀秉瑩
|
最後修改日期: 2010/5/7 下午 01:44:00
|
|
相關醫療新聞:
.不需手術 背痛拜拜
.背痛注射類固醇無效
.關節炎藥物可緩解坐骨神經痛
.醫師提醒:適時起身活動避免因久坐導致坐骨滑囊炎
.椎管狹窄施以微創腰椎手術破壞小且不需打骨釘或放支架
》更多相關醫療新聞...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