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從事機械業的廖姓男子,左腿感到痠痛已有一年時間,原本走一天才痛,今年變本加厲,只要走路就痛,起初當作一般的筋骨痠痛,但中西醫都看過卻不見好轉,後來至台中慈濟醫院檢查,發現髖關節已出現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得置換人工關節,推敲背後的原因,是長期服用含類固醇的抗過敏性鼻炎藥物所致。 廖姓男子國中開始就常因鼻水成天流不停影響上課,為了貪圖方便與便宜,都到小診所跟藥房拿「抗鼻子過敏的藥」,因為吃了藥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好,從13歲起,一吃15年,他並沒有警覺,不知不覺掉入類固醇藥物濫用的夢魘中,藥越吃越重,一天藥量最高達30粒之多,連自己都被嚇到。 台中慈濟醫院骨科醫師羅揚斌指出,類固醇藥物之所以會導致關節的嚴重傷害,是因為類固醇排不出來,屯積在人體內的脂肪細胞,作用在血管上皮,讓血管供應減少,造成局部組織壞死,對骨頭破壞的作用無法反轉,而骰骨頭血液供應從遠端往近端供應,只要血液供應被阻斷,又沒有其它側肢可以供應,就會造成骰骨頭缺血性壞死。 他表示,近廿、卅年來,台灣醫藥概念普及化,國民使用類固醇的觀念已越來越成熟,一般都不會濫用,很驚訝還會有那麼年輕就要換人工關節的案例,呼籲民眾謹慎用藥,以免終生遺憾;廖姓男子左側下肢的不適,經置換人工髖關節,現在已逐漸改善,狀況越來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