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氏症是造成腦神經死亡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尚無有效根治及預防的方法,只能透過藥物治療來緩解症狀及控制病情;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發現,一種廣泛用於癌症治療的「顆粒球生長激素」,可調控造血幹細胞分化為神經細胞,修補阿茲海默氏症的腦神經損傷,由於是老藥新用,衛生署已核准進行第二期人體試驗。
阿茲海默症又名老年失智症或老年癡呆症,是一種隨年齡老化而記憶力逐漸衰退的症狀,目前已知是類澱粉蛋白在腦部堆積,導致的一種退化性神經系統疾病,但目前並沒有真正的治療方法,臨床上多採用減輕症狀及延緩惡化,目前全球約有1,200萬名患者,發病年齡通常在65歲以上,隨著年齡增加、發病機率也上升。
中央研究院院士沈哲鯤的研究團隊透過動物試驗證實,目前廣泛用於癌症治療的「顆粒球生長激素Granulocyte-colonys timulating factor,G-CSF」,可刺激骨髓細胞游移到大腦、分化成神經細胞,取代受損或死亡的腦神經細胞,這是全球首次以顆粒球生長激素治療阿茲海默氏症的動物實驗,意義非凡,該項研究成果於六月發表在知名的「實驗醫學」期刊,同時受到「科學」雜誌(Science STKE)推薦。
中研院分生所博士後研究員蔡坤哲透露,研究團隊將與林口長庚醫院合作進行人體臨床試驗,由於是老藥新用途,不需要從頭開始做人體試驗,衛生署核准長庚醫院逕自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以了解藥物毒性;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將收治30位中到重度的受試病患,預計一年後可獲知結果,為阿茲海默氏症患者開啟另一扇希望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