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國人活動力不足 國健局:多走、少坐、規律運動 |
|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與國際合作調查,台灣13歲以上民眾,近四成活動力不足,另18-65歲民眾雖有三成八活動量足夠,與國際的四成相去不遠,但活動不足的比例仍三成八,遠高於國際平均值一成七;調查也發現,冬季整體活動量低於秋季,由於冬季即將來臨,國健局呼籲國人及早建立動態生活,減少坐式生活,秉持隨時隨地可以運動的健康概念,利用生活空檔,有空就走。
為了解國人身體活動情形,並與世界各國相比較,國健局自92年起委託陽明大學辦理「國際衛生組織身體活動量表監測系統建立與國際合作」三年計畫,結果發現,台灣地區13歲以上國人,有33.3%達到每週費力活動60分鐘的活動量,50.2%民眾達到每週中等費力身體活動150分鐘的活動量,但仍有39.2%民眾活動不足。
另以18-65歲調查資料,國人身體活動量足夠的比例為38%,雖與國際的40%相去不遠,但也有38%活動不足,比例遠高於國際平均值17%;其中26-45歲工作人口活動不足的情形相當嚴重,每天久坐不動的時間高達7小時,尤其白領階級與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活動量明顯不足,45歲以後,身體活動量則緩步上升,有65%至退休前(61-65歲)達到每週中等費力活動150分鐘。
此外,調查也發現,環境會影響身體活動,包括住家附近有無民生場所、大眾捷運系統及住家附近治安等,但對身體活動高者影響則不大,以台灣七大生活圈而言,高屏澎地區高身體活動量比率最高(20.6%)、台北市身體活動量足夠比率最高(53.4%)、至於雲嘉南地區的身體活動量不足比率則是最高(42.7%)。
而秋冬二季身體活動量比較發現,從事費力活動者不受季節影響,從事中等費力及走路者,受季節影響最大,整體而言,冬季身體活動量低於秋季,冬季走路僅為秋季的7成,冬季中等費力活動只有秋季的一半;至於冬季花在輕度身體活動的時間,則比秋季多3成。
國健局指出,調查結果顯示國人身體活動量仍屬不足,建議國人應及早建立動態生活,減少坐式生活,其中「健走」是生活中最簡單的體能活動,每天可利用生活中的空檔,有空就走,並依體能情況適時適量調整健走速度,只要達到每分鐘120步的速度健走,讓心跳達到每分鐘120下左右、微喘但仍可交談的程度,就能達到適當的運動強度。
|
國際厚生健康園區編輯群
編輯: 紀秉瑩
|
最後修改日期: 2006/11/7 下午 06:00:00
|
|
相關醫療新聞:
.適當運動對B型肝炎患者身心皆有幫助
.久坐是威脅現代人健康的元凶
.研究顯示:打太極拳有益對抗心血管疾病
.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近半數不愛運動
.偷情容易引發心臟病
》更多相關醫療新聞...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