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患者一般會先服藥治療,但是部分患者在服藥一段時間後,藥物效果會變得斷斷續續,影響患者運動狀況及生活品質;神經外科醫師指出,若是以新型的腦深層刺激手術治療,將可縮短病人的藥效停止期,大幅增加活動空間。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劉康渡表示,巴金森氏症患者一般會先服藥治療,約有三至四成的患者在口服左旋多巴胺治療一段時間後,會形成一種「開關」交替反應,藥物引起開反應時,病情可以獲得良好控制,但當引起關反應時,症狀就無法控制,而喪失正常活動力。
劉康渡指出,加重藥物劑量後,半數患者有效延長開反應期,當患者肢體出現不自主跳動、跳躍,無法正常行動時,可考慮手術治療;四年前腦深層刺激手術(DBS)引進國內,僅有一百多人以此治療,台北榮總一年來替五位年齡介於50至73歲的第三期巴金森氏症患者進行DBS治療,數週後行動困難的問題獲得改善。
腦深層刺激手術的原理是藉由植入一根細長的電極導線至腦中的丘腦下核或是蒼白球內核,藉導線產生的電流,控制調節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進而控制運動症狀;劉康渡強調,腦深層刺激手術不能直接治療巴金森氏症,但可使病人的關反應期消失、減少藥物副作用和減少所需藥量,明顯改善病人的生活情形。
不過,劉康渡也表示,腦深層刺激手術有2%的機率引起中風,引發感染的機率有4%,因此術前評估很重要,嚴重失智症、嚴重慢性病及年老患者並不適合接受手術,另外,由於健保沒有給付,必須完全自費,一般需花費新台幣8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