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血管狹窄可植入顱內血管支架,不過,由於顱內血管較冠狀動脈細且較為彎曲,因此治療風險較高;對此,衛生署將限制顱內支架裝置操作醫師資格,施術醫師必須接受介入性治療訓練,主要為神經外科、神經放射科專科醫師才能操作。
顱內動脈狹窄也是中風的危險因子,根據台大醫院統計,有二至三成的中風患者有顱內血管狹窄的情況,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廖漢文指出,這類的患者,可先以血栓溶解劑治療,若無法解決再施以繞道手術,而如果還是不行,就需裝置顱內支架治療。
不過,廖漢文表示,雖然顱內血管支架手術治療與心導管手術類似,都是由鼠蹊部將管線伸進體內,但因顱內血管比冠狀動脈細,又有較多的彎曲、轉折,因此顱內支架裝置的難度較高,需要富有經驗的醫師進行,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撐破腦血管,若大出血會導致死亡,小出血又會引發新的中風。
對此,衛生署最近邀集醫界討論決定納入管理,醫事處表示,由於顱內支架裝置是高難度的操作,治療風險高,將納入「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中,將限制操作醫師的資格,必須是受過介入性治療訓練的醫師才能操作,主要為神經外科和神經放射科專科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