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歲男童患有異位性皮膚炎,原本控制良好,去年秋冬季節後卻頻頻急性發作,經醫師追蹤3週後,發現急性發作時間大致與PM2.5高濃度警戒一致;推測是因為到住家附近街上或公園,皮膚直接暴露在每天不同的空氣環境中,一旦懸浮微粒濃度上升,就直接刺激脆弱敏感肌膚,導致症狀難以控制、反覆發作。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龍厚玲表示,這名男童從6個月大就有全身性的異位性皮膚炎,原本控制良好,但進入秋冬之後,頻頻急性發作,臉、脖子甚至肚皮反覆發疹,癢到抓破皮,每星期都得到門診報到。 經過3個多星期的追蹤,綜合分析皮疹症狀起伏情況,發現急性發作的時間,與PM2.5的高濃度警戒一致,原來男童家住在大馬路邊,因活潑好動,媽媽每天都會帶他到附近街上或公園走走,一旦空氣中懸浮微粒濃度上升,直接刺激脆弱敏感的肌膚,才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反覆發作。 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包括遺傳過敏體質及環境過敏原的刺激,當環境中PM2.5等空氣污染物質濃度增加,大量接觸到原本已破損的皮膚,會直接與真皮層的免疫細胞發生反應,使免疫細胞聚集在患處,致使發炎反應加劇並產生奇癢難耐的感覺。 龍厚玲建議,孕婦及有過敏性體質幼童,在PM2.5濃度較高的日子應避免外出,且待在室內關上門窗,或可在家中裝設空氣濾淨機,若要外出也應避開車流較多的大馬路,並配戴口罩,返家後應儘速盥洗,換上乾淨衣物,並立即保濕,以防過敏症狀加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