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低血壓>>>
血壓是維持全身血液循環的原動力,由心臟收縮力的強弱、血液量的多寡及血管壁的阻力來決定血壓的高低,如果血壓過高(稱為高血壓),長期地給予心臟、監臟與腦部的負擔,會導致種種嚴重的合併症,這是大家已熟知的事實,但是如果血壓過低,卻又不能滿足循環的需求,我們的身體有種種調節血壓的機轉,包括交感神經系統、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及經由肌肉收縮以增加靜脈回流量,足以維持正常的心輸出量,並避免血壓下降。
然而在年紀大的人,這些調節機轉的功能逐漸退化,就容易導致血壓過低,尤其是由平躺的姿勢改變為直立時,更是如此,這就稱為直立性低血壓,也叫做起坐性低血壓或姿態性低血壓。
病人的收縮壓在一OO毫米汞柱以下及舒張壓在六O毫米汞柱以下或更低時,稱之為低血壓,這個定義只是做參考用的,此時病人可能無症狀,可能有症狀,也可能是直立性低血壓。
有症狀或無症狀的低血壓患者並不因身體位置的改變而有血壓的變化,但直立性低血壓患者則站立時的血壓有明顯的下降,因此必須加以區別。雖然有些老年人可忍受輕微的單純性血壓或直立性低血壓,但重度的直立性低血壓或有症狀的低血壓,則有誘發腦血管障礙或心肌梗塞的危險;有些低血壓更是休克的表徵。因此對於低血壓的老年人需作進一步的評估,才能決定適當的治療。
為何會出現低血壓>>>
老年人全身性低血壓的原因很多,包括直立性低血壓、出血性休克及繼續發於降血壓藥物、外科手術與麻醉、各種心臟血管疾病與其他內科疾患的低血壓等等。
無症狀的低血壓,平均縮收壓在九O至一OO毫米汞柱,舒張壓在六O毫米汞柱,常見於虛弱而年紀大的心臟病人。他們通常有循環機能的日益退步、心臟收縮力的減低、血管彈性消失而擴張以及循環系統的容積增加等。此外老年人若有單純性脫水、惡病、電解質不平衡、循環血量減少、缺乏運動及長期性臥床等皆可加重其低血壓。
有症狀的低血壓繼發於急性失血、心臟病發作、中風、心律不整及其他慢性疾患,它比無症狀低血壓嚴重得多,症狀愈厲害者則危險性更高,尤其是不可逆性休克及敗血症休克,即使是在加護病房積極治療,其死亡率仍甚高。
年老心臟病人的運動性低血壓是有症狀低血壓的一種,它是心臟機能缺損及貧血的心臟存留量的一種表現。當病人情緒或身體狀況需要增加心臟輸出量時,因心臟機能不良,無法增加心輸出量而使血壓降下來。
直立性低血壓是老年人最常見的有症狀低血壓之一,當病人由臥姿突然站立時,如果身體的正常代慣性機轉無法克服重力作用的影響時,血壓會迅速下降。老年人因自主神經系統機能退化,這種代償機轉無法在短時間內達成,因此容易有直立性低血壓,這也是老年人常覺得頭暈的原因之一。通常它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為交感神經張力性或低張力性調節機能障礙所引起的,常見於長期臥床或患有廣泛的靜脈曲張或血性靜脈炎的老年病人,其特徵為收縮壓下降而舒張壓不變或略升,同時心跳加快。
第二類:為原發性慢性姿態性低血壓,或稱為非交感神經張力性直力性低血壓。通常發生於交感神經切除及內分泌障礙及其他慢性疾病之後,這類低血壓的特點為反射性小動脈及靜脈收縮的缺損,因而無法代償站立時的血液積聚於下肢靜脈而使血壓下降,心輸出量也因靜脈回流量減少而降低,但心跳卻不會加快。
|